English

最新学术观点摘录

2000-02-2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古典诗学中“清”的概念

蒋寅在《古典诗学中“清”的概念》(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0年第1期)一文中提出,“清”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既是构成性的概念,与诗的本质论、创作论相关,又是审美性的概念,与诗的风格论、鉴赏论相联系;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,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典艺术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;“清”在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分别被注入和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精神,具有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涵,就其正面部分而言,是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,诗人气质的超脱尘俗,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等,其负面部分则是单薄浮弱;“清”在诗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概念,有广泛的包容性,其派生能力极强,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演变和内涵,是今后古典诗学的一个课题。

经书的编订与六经的形成

李笔浪在《经书的编订与六经的形成》(《唐都学刊》2000年第1期)中认为,孔子依据他的思想对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等古文献进行整理,为儒家学者继续研究这些文献提供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。孔子之后,由于儒家内部分派,在运用和发挥古代文献时角度和观点有别,加之儒家学派以外道家、法家有对经书的引用,大大开阔了经书研究的视野,以致秦汉之际,经书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版本,六经的涵量也大大增加。

乾嘉传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史学的主流吗

许纪霖在1999年第7期《读书》发表《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》一文,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史学界“风气大变,转向实证化、朴学化”,乾嘉传统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中国史学的主流。罗志田不同意这种看法,他在2000年第1期《开放时代》上撰文指出,当今的史学论著似乎多朝着几乎相反的方向发展,实在看不出多少“乾嘉”的影响;在各学术刊物的史学论文上,“非乾嘉”的特点表现得比专著更为充分。就中国史学而言,追求揭示历史上人与事的“因果关系”,是从20世纪初即开始的希望把史学弄得更“科学”的努力目标的最主要表现形式。

罗贯中仍未找到

陈辽在《罗贯中找到了吗》(《齐鲁学刊》2000年第1期)一文中说,罗贯中的籍贯有山西太原、山东东原(东平)、浙江钱塘(杭州)、江西庐陵(吉安)等观点。其中“罗乃太原人”一说接受的人较多,山西籍的学者尤主此说,其根据是《罗氏家谱》。本文结论说,清源《罗氏家谱》中的“罗才某”是明弘治以后出生的人,乃《罗氏家谱》撰修者罗礼的嫡亲伯伯,与罗贯中并无关系。罗贯中还未找到。之所以产生这一误解,是由于某些学者缺乏谱牒学的基本知识,牵强附会。

中国古代对日本称谓的演变

陆晓光在《古代中国对日本称名演变的历史考察》(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》2000年第1期)一文中认为,中国古籍中对日本是先称“倭”而后改为“日本”。古汉语中的“倭”字实际是个中性而略具褒美意味的词,以“倭”为“不雅”之名在古汉语中并无根据。在中国古代典籍中,“倭”称真正成为“不雅”乃至贬意鲜明的特称词语是明代以后特有之现象,其背景原因则是明代时期日本方面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掠暴行。中国古籍对日称名由“倭”改称“日本”,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日本民族的尊重和宽容,而“倭”称在古书中从一个不无褒美意味的词语转变为一个贬义鲜明的特称,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之道义立场在对日关系方面的表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